终身长大
> 本文转载自[微信公众号]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)的导出文章
有个时不时会被人提起的话题,讨论“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长大了”。小时候,每年生日我妈也会和我讨论这个话题,“今天之后你就7岁了,你就应该吧啦吧啦吧啦”,“今天之后你就9岁了,你就应该吧啦吧啦吧啦”。
我没有这种特别强烈的共鸣,即没有对某个瞬间的共鸣,也没有对某个时间点的共鸣,所以一度怀疑自己一直没有长大。而且很长时间里我都试图寻找或者很羡慕某种心理上的依赖,比如别人家“永远被宠爱的女儿”、一直被对象照顾的老婆、女朋友。
我没有这种体验过。
后来意识到,没被获得宠爱,并不是爸妈或者对象的问题,是我自己决定的。
小时候,不管在外面被人欺负了还是受委屈了,我都不会往家里说。读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和同学起冲突,他把我衣服弄脏了还不道歉,我就放学自己跑到他家门口,找他家里人理论。虽然,他家里人只护短,忽悠我把我哄走了,但是我这种独自上门理论了的行为本身,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,我为自己出了一口气。
后来,逐渐离开学校、走上社会,生活里的大部分事情,我也不晓得和人商量,我喜欢自己做决定。
也许,我并不是没有长大,而是一直在长大。
只是以前可能长大的还那么不明显,内心的小火苗还未照耀到足以让我看到。不限于“长大”这件事情,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,像是种在心里的种子,它可能一直没发芽,但我也没有放弃过。
比如跑步,读书时候的体育课我最讨厌的就是跑步了,总的来说我就不喜欢体育课,体育课变成了数学课我还挺开心的。后来发现,我可能只是讨厌那些体育老师而已。小学曾经有过无聊在操场一口气跑了10圈的战绩,初中参加过校运动会拿过400米第三名,这些说明我的身体还是很适合跑步这件事的。长大之后,偶尔想运动也总想到跑步。直到我总是各种巧合或者潜意识里积攒动力和乐趣,让跑步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再比如路见不平,首先我就是个走在路上很喜欢东张西望的人,以前遇到一些看不过眼的事情,总会心里嘀咕,但是不敢、没有勇气站在出来。最近我开始敢说敢当了,指挥地铁里翘腿的人把他的尊腿放下,看到年纪大的路人搞不清换乘,主动带着走一段等等,或者路上看到小朋友被欺负,也要站出来护在她面前。这些事情,以前就一直想干,直到终于积累了对自己足够的信心,勇于去干了。
再比如写作,读书时候作文课算是我的爱好,后来进入网络时代,我也一直保持着在各种平台记录、写随笔的习惯,虽然并没有什么读者。这个公众号持续更新七年多的时间里,从十几个关注到两百个关注(inlcuding只为了打广告骚扰号,笑),可以说是毫无成就,但是我一直有在注意调整自己的表达形式,尝试不同的写作内容,写作和记录本身帮助我梳理自己的想法、情绪。依靠这个具体的表达,我追踪着自己的足迹,然后回头,噢,这个人有在一直长大。
我能看到那个懦弱过、逃避过的自己,隔着遥远的时空抱了抱她,然后神奇的遭遇变成了一些契机,使得自己变勇敢、变强大。
敲完这些字,我就出门跑步了,结果遇上了好大一阵雨,可是表已经开了我也不想停,于是在操场淋着越来越大的雨跑完了今年夏训第一场间歇跑。
在大雨里跑步,整个人反而各种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身上。如果换做以前,我可能会轻易因为下雨这一个因素就选择不跑步,但是现在的我很清晰地知道我今天在操场上想要做什么,夏天的雨对我来说影响又有多大(跑完回家立刻洗澡、多刷一双鞋、大雨里有降温作用跑速度练习体感会舒服很多),这一切变得更加具体,不再是因为一个外部因素就直接导向我的选择,是的,我的决定更加从“我”的出发点去考虑。
在大雨里跑步算是一种经历,可能有点郁闷,生活里还会有很多更加复杂的烦恼甚至是痛苦,不知道你有没有正在经历其中,但是不要害怕经历,正是因为这些过程,会带你找到某个瞬间,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什么、自己能做什么、自己不能做什么,然后,你的世界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能做的事情上,而轻松地留低自己不可触及的执念。
也许有更加糟糕的阶段,我们会经历黑暗笼罩、崩溃大哭,记得一定原谅自己,不成长也没有关系,现在想做点什么但是没有这个能量去行动也没关系,活着本身就是奇迹了。